无障碍浏览
铁岭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铁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 2021年12月14日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谋划我市体育事业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五年。加快发展体育事业,提升铁岭体育综合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依据《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及我市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回顾与总结

  “十二五”时期,在国家和省各项体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项体育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为“十三五”期间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发展成果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全民健身环境建设逐步完善。龙首山健身中心已被省体育局向国家体育总局命名“国家级体育公园”。清河南山体育公园被省体育局推荐申报“国家级体育公园”。利用彩票公益金及向国家、省多渠道争取资金、财物为全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投入,资助建设铁岭凡河综合健身馆、清河体育馆、龙首山体育公园、靠山屯体育公园等多个国家级全民健身场地项目,在新老城区配套扩建健身广场55个,健身步道30余条,市体育场、市体育馆及市直7所中学、银州区22所小学并全部向社会开放。

  ——群众身边健身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健身工程”、“城区市民健身工程”,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新建百万农民健身工程(点)618个,城区市民健身工程(点)40个,城乡健身工程覆盖率均达到100%。

  ——社会化全民健身网络逐渐形成。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建立和健全了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网络。目前,全市有市县两级体育总会8个,人群体育协会3个,行业体育协会2个,单项体育协会发展到23个,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站120个。认真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我市已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级45人,一级472人、二级1712人、三级2250人。完善了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市本级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四个县(市)区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站,分别配备了健民四型和健民二型国民体质监测器材,保证了日常体质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广大群众科学健身提供服务。

  ——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十二五”期间,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了铁岭市万人健走活动,成功组织举办了辽宁省钓鱼比赛、辽宁省第二届公路自行车快乐骑行接力活动、铁岭市龙舟大赛、“全民健身日”健身展演、铁岭市钓鱼比赛等多项全民健身活动,还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组织举办了体育舞蹈邀请赛、篮协杯篮球比赛、乒协杯乒乓球比赛等几十项体育赛事。积极组队参加了三届辽宁省全民健身大会,获得大会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第二届全民健身大会闭幕式上我市的全民健身精品项目展示同大连市并列获大会二等奖。

  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由市军体校培养输送的铁岭籍运动员方玉婷发挥出色,与队友通力协作,勇夺女子射箭团体比赛银牌。

  ——2013年铁岭市有10名运动员代表辽宁参加了第十二届全运会,取得了1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42分的好成绩。

  ——2014年市军体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方玉婷获世界杯射箭上海站比赛女子团体冠军、国际箭联世界杯土耳其站比赛(6月)反曲弓女团和混合团体两枚金牌。

  ——2014年,市军体校培养的优秀运动员赵慧欣获2014年仁川亚运会女子步枪50米三姿赛金牌,在德国柏林邀请赛上以气枪422.9环(40发子弹)打破世界纪录。

  ——2013年市体校获得批准成为新周期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射击、射箭、跆拳道三个俱乐部被命名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体育赛事丰富多彩

  ——成功举办铁岭市第七届、第八届运动会。2011年、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成功举办铁岭市第七届、第八届运动会。

  ——成功承办多项国家级体育比赛。2013年承办了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青年女子排球比赛,市政府被中国排球协会授予“组织最优、保障最佳”荣誉,成功举办了中国北方首届体育舞蹈公开赛暨辽宁省体育舞蹈锦标赛、2014中国围棋甲级联赛铁岭分赛区比赛、“心拥碧水  游钓神州”2014年度全国自然水域垂钓系列大赛暨“铁岭新城杯”2014年中国铁岭北方水城垂钓大赛、2014年“铁岭新城杯”全国女排宿将队气排球比赛、2015年“第二届中国北方体育舞蹈公开赛”、“铁岭市第三届荷花文化旅游节骑游大会暨中华骑游达人表彰大会”、“铁岭莲花湿地自行车接力赛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渔星·水鬼铁岭新城杯”钓鱼大奖赛暨2015“四海之星”友好城市电视擂台选拔赛、2015西部风与我江湖争霸赛铁岭站比赛等多项高水平赛事。

  体育彩票事业成绩喜人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彩票事业成绩喜人,体育彩票销量逐年递增,2011年总销量达7500多万元;2012年总销量达1.1亿元,是我市体育彩票销售首次突破亿元大关,销量创历史新高;2013年总销量达1.22亿元;2014年总销量达3.3亿元。体育彩票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拓宽了体育的融资渠道,筹得更多的公益金服务于我市体育事业。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强市建设的目标要求,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尚未建成充分满足群众体育需要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对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和服务还不够;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体育场馆开放服务质量还有待提升。二是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多,总体水平不高,综合竞争能力不足;训练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项目的管理体制和训练机制还不够顺畅;教练员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急待提高,体育后备人才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体育科研能力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三是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依法行政工作等还面临诸多问题。

  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体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体育的多元价值不断拓展和显现,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使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广大市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不断增长,参与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体育已经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对推动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合研判当前形势,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进入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强烈的责任感迎接新时期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铁岭的步伐,努力开创铁岭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三、“十三五”铁岭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建设幸福美好新铁岭”为目标,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深化全民健身运动、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和壮大体育产业为突破口,夯实基础、提升层次,促进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和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协调促进原则。体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立足体育,服务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原则。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处理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建设等各项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体育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依法治体原则。深入开展体育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体育法律意识和体育法制观念,依照法律法规有效促进体育事业拓展,将体育事业发展全面纳入依法行政的轨道,从而保障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科教兴体原则。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体育科技的进步,依靠体育教育的发展,依靠体育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发展和壮大体育事业。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铁岭市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市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实现明显增长,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加大,体育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群众体育

  ——修建6处具有当地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场地。

  ——依托省体育局,在各县区修建小篮板工程、绿荫笼式足球场地、修建社区多功能训练场地。

  ——对于各县区修建完成的广场,进行器材配套,让文化体育广场做到物尽其用。

  ——对现有的健身场所内部损坏的器材进行替换。

  竞技体育

  ——向省级运动队、省级体校、体育院校输送100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参加辽宁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力争金牌总数或奖牌总数或团体总分取得好成绩。

  ——举办好铁岭市第九届运动会。

  ——新创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所。

  ——新命名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所。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总量初具规模,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到1%。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3%。

  ——城镇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比重明显提高,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1%。

  ——重点培育和打造全国钓鱼大赛、全国自行车骑行大赛、清河马拉松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引进与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创建一批充满活力、核心竞争力强的体育产业基地。

  (四)主要任务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体育服务民生水平

  1.努力保障广大市民健身权利。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加快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市民广泛参与健身活动、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条件和保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扩大公共体育服务覆盖范围,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更为丰富的体育服务和产品。

  2.大力推进健身活动生活化。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假日休闲和广场体育等活动。稳步推进职工体育、农村体育和老年体育的发展。重点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人群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根据各种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倡导低碳体育健身休闲运动,开展健步走、自行车骑游等活动。依托和动员社会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时时有活动、处处有运动、人人常健身的良好氛围。

  3.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认真挖掘和整理民间体育项目,建立和形成群众乐于接受、易于操作并踊跃参与的,既有铁岭特色又有现代体育特点的全民健身活动精品项目。积极打造群众体育活动品牌。进一步促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特色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同时也鼓励新兴的健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4.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扎实开展以“青少年阳光体育”为重点的体育活动,重点推进双休日、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期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锻炼时间,组织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丰富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5.加快各类体育设施建设和利用。重视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建设。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引导,加大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各类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通过建立完善管理激励机制,不断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6.加强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农村体育俱乐部、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俱乐部)等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队伍建设,并发挥其专业优势,组织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大力开展体育培训、健身指导、竞赛表演等活动,向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专业服务。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7.实施科学健身指导。加大全民健身科研投入,开展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和运动干预相结合的市民体质干预工作,引导市民科学健身。

  ——完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合理调整项目布局。适度增设训练项目,调整优化项目结构,保持市本级的项目数量,增加各县(市)区体校和学校后备人才基地的项目数量,扩大县(市)业余训练规模,形成各级体校与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相对接的局面,从而扩大基础。集中资源和力量,提升我市竞技体育的实力。

  2.加强训练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体校和学校单项训练基地(含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三级训练网,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提高、效益明显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格局。提升各级体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的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使之成为全市发挥龙头作用的体育训练重点基地。完善县级体校的教学、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全市具有骨干作用的体育训练主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单项训练基地、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作用,积极开展业余训练,使之成为全市具有补充作用的体育后备人才初级平台。

  3.深化体教结合工作。优化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条件,研究完善体教结合政策措施,充分运用竞赛、经济、政策等杠杆,搭建协调高效的体教结合运作平台,努力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有”的格局。

  4.提高科学化选材及训练水平。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增加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改进仪器、设备,加强科学管理。进一步完善科学选才机制,指导各级体校的选材工作,建立选材数据库,定期进行测量与评价,提高运动员选材的成功率。完善建立运动能力评价机制,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机能变化、运动技术、运动机理等进行科学的诊断,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建立一支选材与运动能力评价科研队伍,加强与省体科所合作,形成竞技体育科技服务体系。

  5.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教练员培训,建立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短期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不断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突出重点项目优秀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的引进工作,逐步调整完善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推进全市教练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加强教练员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为教练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规范教练员队伍管理,改革并完善教练员岗位聘任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培育体育市场体系,推动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

  依托铁岭市的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结合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建设初步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场馆服务,以及中介培训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

  城乡统筹部署,坚持体育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布点全覆盖原则,优先发展全民体育健身娱乐与培训服务产业;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坚持产业融合市场化原则,大力推进体育休闲旅游产业聚集性发展,最终实现体育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集群模式可持续发展、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体育消费上升空间巨大,成为我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目标。

  1.加快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产业

  (1)突出全民健身主题

  围绕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发挥铁岭体育产业群众基础深厚优势,依托各区县现有体育场所与设施,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建设多层级配套场馆与设施,顺应不同层次体育消费者在健身休闲方面的需求,形成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共存、高中低档健身休闲企业互补的发展格局。

  (2)突出产业融合主题

  要促进体育健身休闲、赛事表演、场馆服务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健身休闲旅游、体育赛事旅游等项目,形成体育与旅游、运输、房地产、餐饮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3)突出康复服务主题

  按照创新引导、设施领先、优势凸现、服务民生的原则,大力发展体育康复业。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点,分区域、有特色地建设各类专项体育康复项目,打造运动康复产业。要利用医疗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优势,将以医院和运动康复基地或市运动康复中心等为重点,通过项目创新和政策引导,吸引多元化的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康复产业,在体质检测、创伤治疗、康复疗养、运动减肥以及康复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服务。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在项目布局、发展支持、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大力发展体育康复产业,争取在全市规划建设并初步形成体育康复产业链,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益。

  2.稳步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产业

  (1)推动专业赛事发展

  充分利用举办多届体育舞蹈大赛、自行车万人骑游比赛、万人健走活动、全国软式排球赛、国内卡丁车场地赛、龙舟大赛、钓鱼比赛、清河马拉松赛,以及“全民健身日”健身表演项目等特色体育赛事与表演积累的较高的办赛能力与良好的办赛声誉,借鉴与吸收国内外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规范的体育竞赛经纪人制度,引导规范大型体育赛事市场开发机制,鼓励铁岭社会各界承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体育竞赛的经营活动,提高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水平,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特色知名品牌赛事,并积极承办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省级、国家级职业联赛,全方位发展覆盖体育场馆经营、赛事表演、品牌开发、体育地产、体育旅游等业态的赛事经济产业链,全面提高赛事的综合效益,稳步推进特色浓郁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蓬勃发展,积极发展铁岭赛事经济。

  (2)丰富业余体育赛事

  立足铁岭体育传统与发展特色,在各区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社会体育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丰富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激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热情,促进体育消费,创造铁岭市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的新动力。

  3.着力构建体育用品产业

  依托铁岭特色体育赛事的举办,采用招标方式举办年度自行车、钓鱼用具、滑雪用具、舞蹈用具、各种球类用具、健身器具、户外运动用具等体育用品博览会,为国内外体育用品企业提供展示和交易产品机会,促进铁岭体育用品市场的开发与建设。积极扶持本地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大力引进诸如捷安特等大型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企业入驻铁岭,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大研发投入,充分挖掘品牌价值,引导体育企业做强、做精,着力构建体育用品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竞争力体育自主品牌。

  (1)重点培育体育装备制造业

  按照提升水平、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加强配套的原则,加快建设具有全国、省内有影响的体育装备制造基地。发挥铁岭在装备制造方面的产业与技术优势,积极培育体育装备制造产业,力争在体育装备的高新技术内涵和规模上不断取得突破,抢占全国先进的体育装备制造业高地。

  (2)积极发展体育用品销售业

  按照合理布点、多层分步、创新业态、扩大市场的原则,大力发展体育用品销售业。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经营模式,发展规模和潜力较大的体育用品销售企业,鼓励发展体育品牌商店、体育特许经营店、体育大型连锁店、体育用品网络店、体育电子商务等多样化业态,形成多种业态并存、消费层次鲜明的商贸格局。在体育消费市场活跃的城市区县,以及已经具有集聚发展趋形、具备基础条件的县区,要积极发展体育用品一条街等特色街区,以及体育运动百货商城Sports Mall、体育商业集聚区等新型产业形态,不断扩大体育用品销售市场。

  4.积极提升场馆服务产业

  (1)加强场馆建设

  市政府应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铁岭体育场馆与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以全民健身为目标,坚持城乡全覆盖原则,做好现有体育场馆与设施的对外开放与经营开发工作,在提高现有体育场馆使用效率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建设中小型、多样化体育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在城区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2)提升场馆服务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各类体育场馆与设施为依托,坚持有偿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相辅相成原则,盘活各区县体育场馆与设施,在积极开拓竞赛演艺市场、全民健身市场的同时,充分发掘体育场馆健身休闲、休闲餐饮、会议会展、培训演出、商贸租赁等功能,为群众开展健身、健美、康复、娱乐等体育活动提供场馆、设施和技术辅导等多层次优质服务。积极提升体育场馆服务产业。

  (3)完善场馆管理

  大力培养高水准的管理团队,推进体育场馆运营上层次,创新场馆运营新模式,实现体育场馆运营上水平。培育一批与场馆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相配套的企业和实体,全面提高体育场馆管理的综合能力。

  5.大力培育体育中介培训业

  结合铁岭体育发展实际,借鉴其他省市成功经验与做法,以政府优惠政策为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健身中介培训服务产业,积极扶持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化体育培训服务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个性化、多元化服务业务,大力培育体育中介培训服务产业,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培训市场,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倡导科学健身方法,引导大众体育健身消费。

  (1)大力开发专业培训项目

  利用铁岭竞技体育成绩有优势的项目,市体育局将积极创办球类、竞走、柔道、射击、射箭、自行车、中长跑、户外运动等专业培训机构或训练基地项目。在重大体育培训项目的引领下,要集中创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较大影响、面向市场的体育培训实体,开发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体育特色培训项目,拓展一批社会影响较大、受训人员较多的体育技能性培训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良好效益的体育培训机构,形成多层次、高水准、广受众的体育培训产业格局;鼓励大、中型健身场所开展面向广大群众的体育培训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场馆条件,开展多种项目、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服务,做强、做大铁岭体育培训产业。

  (2)积极扶持中介服务业

  要培育体育中介服务业发展,扶持本土优秀的体育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体育市场需求、促进体育资源流通、发挥体育市场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开展信息咨询、市场调研、品牌代理、交易交流、场馆经营、体育票务、投融资、节庆会展策划组织等方面的服务,同时扩大中介的可运作的资源,明确和保护体育产业投资人、赞助商、运动员、体育协会、中介机构、经纪人等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全面提升铁岭体育中介服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队伍建设,提振体育科教和对外交流水平

  1.加强体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增强体育管理部门创造性工作的能力。调整优化体育工作者队伍结构,拓宽选才视野,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体育工作者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推进体育系统行风建设,切实加强重点领域的监管,坚决努力遏制腐败现象发生,保证体育工作的健康有效发展。

  2.加强体育工作交流和合作。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方式,以竞技体育、体育科技和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重点,开阔视野,学习借鉴省内外发展体育事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加强同周边省市,的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铁岭体育的影响力。

  3.加强体育宣传工作。创新宣传方式,建立体育宣传工作机制,加强与各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有效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为促进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体育事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抓紧抓实,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使体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建立体育工作评估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2.加快推进依法治体进程。坚持依法治体基本方略,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彩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市场执法检查,加强对扰乱体育经营市场、破坏公共体育设施等违法行为的处理,依法保障体育事业主办者、参与者、投资者、消费者等各方的合法利益。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体育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依法治体的自觉性,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3.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国家及省有关文件精神,将体育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保障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探索和建立多渠道的体育经费投入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企业、个人采取赞助、合作和单独投资等多种形式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特别是对群众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和相关体育公益活动的捐赠和赞助。加大政策扶持,加强舆论引导,促进体育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4.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强化对规划实施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根据本规划的发展目标,加强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明确推进步骤,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对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查力度,完善督办检查机制,以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为重点,带动其他各项任务的落实。通过工作总结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确保我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总体目标的实现。

  (规划单位:市体育局)

浏览
辽ICP备14016392号 铁网管备0020140 号
主办单位:铁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网站地图
地 址:中国辽宁省铁岭凡河新区
联系电话:024-72215601 网站标识码:2112000002

辽公网安备 211221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