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信息
古银州考证
来源:中国铁岭网 | 2017年12月22日

富州与银州都是古地名。传统说法认为,富州是铁岭置邑之始;先富州而后银州再新兴、铁岭,一脉相承。其实,铁岭城的历史不是从富州开始的,许多人把公元698年前后所建的富州当作铁岭历史的起点,主要是对辽北古代历史了解不够。康熙十六年董国祥编第一部《铁岭县志》时,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对历史的考证尚缺少现代的手段,误认为今天铁岭这个地方是唐时渤海国所在地,将渤海国在古越喜故地所置之富州当作铁岭之始。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铁岭的各种地方史书、文章,皆承囿这一现成说法,未作考证,陈陈相因,使这一历史错误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铁岭无铁,银州无银,曾被许多人视为历史之谜。使之成谜的原因是历史的断裂或错位。而由富州改为银州则是历史断裂的“断点”,找到这个断点,才能正确地解释铁岭的历史。

    那么,富州与银州究竟是什么关系?此事还须从渤海国说起。渤海国是唐中期由靺鞨人在北方建立的。《旧唐书》把其列为“北狄”篇中。靺鞨为古肃慎族后裔,隋唐之际分为七部,以所居之地分别称为黑水靺鞨(居于黑龙江流域)、粟末靺鞨(居于粟末水流域,即今之松花江)等等。靺鞨人依山负水,掘地为穴,架木覆土,群聚而居。他们射猎,种植粟、麦,饲养家畜,也有当时比较发达的冶金、冶银及手工艺制做。唐高宗时,曾派大军东征高丽,将一部分粟末靺鞨人和高丽人徙居营州。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居于营州的契丹人反唐,武则天派大军征讨,居于营州的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乘机带领靺鞨人和高丽人东走。途中乞乞仲象战死,其子大祚荣以靺鞨、高丽之众击败唐军,回到靺鞨故地。大祚荣在奥娄河畔的东牟山修筑城堡(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并于圣历元年(698)建立政权,称震国(又作振国)。这一期间,由于唐朝宫廷内争,东北方面长期无人答理。14年后,唐玄宗李隆基即皇帝位,想起在遥远的北方还有这么一大片地方要管。便于登基第二年即公元713年下诏,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王朝的本意,是想通过册封,使大祚荣明了他与唐朝的归属关系。大祚荣从此改称渤海国(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第492页)。

    大祚荣死后,其子大武艺继续统一靺鞨和高丽诸部,使其政权扩大到今乌苏里江、黑龙江、牡丹江、松花江、鸭绿江直至大海的广大地区。天宝末年,渤海国彷唐朝的建置,以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为京都,境内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在古越喜国故地置一府名怀远府,府下置达州、越州、富州等共九州(《渤海国记》中)。但这时的富州,并不在今天铁岭这个地方。将富州和后来的银州联系起来,应当是在200年后的辽代。渤海建国200年后,中国北方的契丹族崛起。公元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历经南北征杀,以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为上京建立了契丹国(公元93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尊耶律阿保机为辽太祖)。公元926年,辽太祖北征并平灭渤海国,将渤海国改为东丹;留其长子耶律倍镇之,耶律倍为人皇王,史称东丹王。当年,辽太祖还军途中病死于扶余城,死后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耶律德光,是为辽太宗,当年改元为天显元年。这使得原为太子的耶律倍闷闷不乐。天显二年(927),东丹丞相耶律羽之以渤海旧民“今居远地,恐为后患”为由上奏辽太宗,请迁渤海民于梁水(今辽南一带)之间,耶律德光亦恐其兄生变,遂于次年开始大规模迁徙渤海国旧民。

    契丹人强迫渤海人迁离故土,规模之大,历史罕见。早在天显元年平灭渤海之时,就已将渤海宗室及军俘大批迁住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天显三年(928)十二月,辽太宗根据耶律羽之建议,将渤海遗民大批南迁辽东地区。经过这两次大迁徙,渤海五京十五府居民几乎全部被迁离原地。据史载,其所迁去向大体为:上京龙泉府民一部被迁到临潢府西,大部被迁到今辽阳市;中京显德府民少数被迁至老哈河流域,多数分迁至今辽宁北镇、沈阳、辽阳一带;东京龙原府民迁今辽宁凤城县附近;南京南海府民迁到海城、营口、鞍山一带;西京鸭绿府民被迁到上京临潢府南;夫余府民被俘者移居临潢府西;定理、安边二府民迁往沈阳及以北的铁岭县懿路一带;率宾府民被迁至北镇县附近。东平府民被迁至辽宁新民、铁岭的中固、康平一带;铁利府民分别被移居辽上京西北、西拉木伦河、长春市北、沈阳市西南的浑河北;怀远府民迁至铁岭县及辽河上游地区。据称,渤海迁民总数多达九万四千余户,四十七万余人(《渤海史入门》,第45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编)。那位东丹王耶律倍先迁到今辽阳,后居医巫闾,然终觉憋闷,遂于天显五年十一月从今葫芦岛一带乘船渡海,投奔后唐。行前在岸边留下一块木牌,上写二十字汉字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七年后,耶律倍为后唐所杀。此虽为题外话,但今铁岭银州之设,系与耶律倍南迁有关,就是说,今天银州这个地方设城是在公元928年以后。

    银州之名,首见于《辽史》:“银州,富国军,下,刺史。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隶弘义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三:延津县:本渤海富寿县,境有延津故城,更名。新兴县:本故越喜国地,渤海置银冶,尝置银州。永平县:本渤海优富县地,太祖以俘户置。旧有永平寨”(《辽史·地理志》二,中华书局印本,第469页)。这里,《辽史》基本说明了富州与银州的关系,即银州“本渤海富州”。同时,《辽史》还记载了“新兴县,本越喜国地,渤海置银冶,尝置银州”。就是说,渤海国在新兴县置银冶,并且曾经置过银州。但今铁岭不在渤海国的区域内,从辽代大范围迁民的历史背景可以断定,银州是辽将原渤海国设于越喜故地的富州更名后南迁过来的。就是说,现今铁岭这个地方,历史上从未有过富州。

    《辽史》不仅说明了富州与银州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将富州更名为银州的原因,即“太祖以银冶更名”。如果仔细查阅一下各代有关铁岭地方历史的史志书籍,你会发现,根本找不到在今银州区这一带有银及银冶的记载。民国初,东三省曾进行过大范围的地矿调查,也没有关于银州有银的记载。因而,在很长时期内,银州之银,都被视为铁岭一谜。

    银州无银,铁岭无铁,这是历史上地名侨置常见的现象。那么,古代的富州究竟应在何处?根据史籍所记,富州所在应具备四个条件:其一、为古越喜国故地;其二、黑水靺靺曾经居于其地或正在居于其地;其三、渤海国设其地为怀远府;其四、其地产银。只有这四个条件完全具备,才能做出正确的推定。

    首先,看一看越喜国和黑水靺鞨。越喜是隋以前的民族名称,隋以后为黑水靺鞨之一部,唐代黑水靺鞨共有十六部,如:黑水部、拂涅部、铁力部、越喜部等等,统称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其地在今松花江以北,黑龙江流域,其南有粟末靺鞨,黑水部从未到过今铁岭一带。

    其次,再看富州所在的渤海国与怀远府。渤海疆域,约经过了一百二十多年才最后固定下来。盛时的渤海区域四至,《新唐书·渤海传》载;“地直营州东二千里,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旧唐书·渤海传》说:“其地在营州之东二千里,南与新罗相接。越喜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合两书所载,即南以泥河与新罗相邻,东临海,西接契丹,北至黑水靺鞨。比今地理,通行说法大体为:南至朝鲜德源附近的龙兴江,东濒日本海,西在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一带与契丹相接,北达黑龙江省依兰县北,并以此为基点,东约沿七星河或挠力河越乌苏里江,再沿比金河至日本海;西南方,约东起朝鲜孟山附近,越大同江后再过清川江,在义州北越鸭绿江,过丹东市北,再经抚顺与新宾间、开原与昌图县间,达于双辽县境。在这个区域内,设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怀远府应在这一区间。

    《渤海国志·地理志》载:“越喜部在黑水东南,今三姓以东至海地”。和田清在《东亚史研究》中,认为越喜故地当在同江县东南。谭其骧等发表在《历史研究》1974年1期上的论文中说,“怀远府故城在今黑龙江同江县南”。谭氏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置怀远府于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下游以西至鹤岗市一带。

    最后,我们再看看渤海的银冶。银州是以银冶而得名,渤海盛银冶,史书多有所载。“渤海产金、银。在和龙北大地、宁安上京遗址、敦化六顶山等渤海国遗址都出土有金带、银钗等金银饰件。公元814年(朱雀二年),渤海使臣高礼向唐朝进献金、银佛像各一个”(王承礼:《渤海简史》第98页。超星数字图书馆,SS10062650)。“渤海国有高度发达的金银细作工艺”(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493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史学者从1935年开始对渤海史研究的考古发现,他们在黑龙江流域、松花江下游一带,发现并发掘了一些靺鞨的文化遗存,在一处房址中,发现了18个完整的和6个残损的熔炼金属的坩锅,“其中有14个已经用过:锅壁挂有各种颜色的金属凝结物,有几个坩锅的壁上挂有黄金和白银的遗痕。坩锅的壁较厚,上部厚为5--7毫米,底部厚达10--12毫米。高6--9公分,口径4.5--7公分”。“大坩锅可以容纳300~400克金属。这些金属足够用来铸造刀、箭头等等。小坩埚可以熔化70~100克金属,可以用来铸造一些小型饰物”(E·N ·杰列扬维科:《黑龙江沿岸部落》,第62页。超星图书馆 SS10062276)。这些考古资料是判断渤海国银冶比较发达的基础。

    根据前面所说的四个条件,按照《中国历史地图集·渤海》所标今黑龙江岸边的同江县至鹤岗市一带为怀远府地,那么还应该看这一带是否产银,如果此处无银,则不可能是怀远府地。经查资料,鹤岗周边有许多古遗址,如鹤岗梧桐河古城遗址,鹤岗以西的南岔、金山屯、乌马河遗址等,特别是据鹤岗西几十公里有一地名西林,今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白银产地,“主产铅、锌、硫化铁、白银”(《西林工业区》网页,将此四个条件合至一处,可以初步推定,古渤海国的富州或新兴县应在今黑龙江省鹤岗市以西的西林一带。

    至于把现今银州当做当年银冶发达之地,纯系对《辽史》的误解。《辽史》所记“太祖以银冶更名”指的是位于黑龙江的越喜故地,当年位于越喜故地的富州及新兴县银冶比较发达,公元926年辽太祖灭渤海时,以银冶故将其更名为银州;公元928年东丹国南迁,将怀远府民迁至今铁岭一带,已由富州更名为银州的原怀远府银州被迁到现今铁岭县仍名银州,同时迁来的还有新兴县、富寿县、优富县。后来金代废银州置新兴县,亦与其在渤海时期曾名新兴有关。这或许可以比较完整解释“以银冶更名”这句话的全部含义。

    综上所述,铁岭城的历史并非始于富州,富州是渤海国最初设于黑龙江一带的城邑,后来辽灭渤海,以其地盛银冶之故,更名为银州。两年后将其州县及属民南迁至今铁岭县地,仍名银州。据此而论,说铁岭城的历史始于唐朝是不正确的;说铁岭置邑始于富州是不确切的;铁岭城的城史应从辽代银州开始。

    近年,对于银州之名也曾出现另外解释。1998年《铁岭日报》第四版刊登一篇周向永先生之作《辽北史地考疑二则》,其中一则《银州之银非由银冶》,对解银州之谜可作一说。

《银州之银非由银冶》:

    “银州名源,多以《辽史》载“太祖以银冶更名”为据,凡涉及于此的文字皆作如是说,辗转引述,陈陈相因,庶几成为定论。但若细细追究起来,银州因银治得名说,还真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铁岭无银矿。文物普查和各类文物调查所发现的各时期古遗址中也不见银冶遗迹。或以柴河铅锌矿当之,笔者亦曾就此进行过专项调查,所见及采集标本,多为明清遗物,明以前遗物不见。以柴矿作古银治之说,缺乏考古资料的实证根据。

    考银州之“银”,当由“延津”二字急读得之。延津州是唐在这一带新置十四个羁靡州之一,归属唐安东都护府。笔者曾著文详考,其旧址在今铁岭县催阵堡乡张楼子村附近,为一土筑山城,现南北门瓮城结构、附墙马道、墙上瞭望台等遗迹保存尚好,城内陶器残片就丰厚论,实属罕见。

    延津名谓,易使人想到津梁渡口,张楼子山城东南墙下虽有凡河婉蜒西流,然史籍中未见此处有过津梁敷设的记录。古人向以天上星宿对应地上州域,如燕冀与箕、尾二宿的关系,辽南京之析津府,今海城附近的析木镇称名等等皆属此例,此延津者亦然。史载,在唐军薄临今之岫岩之际有一银城“自拔遁去”,而且跑到了“数百里”之外,落脚在哪没能确指。以史籍中记载的当时战事分析,银城迁徙除北遁外别无它路,跑到今张楼子村附近傍河筑城,又有不远处的今催阵堡山城以作依托,极有可能。银者,银河也;银河渡口,称天汉之津。唐政权取其“银”义,因老路改而称作“延津”;此后辽据其地,又以野老传闻之音或今已不见的宫廷史料,更“延津州”为“银州”,如合符契,顺理成章。而以银州之银为银冶,正如以铁岭为铁矿之岭一样,皆属因字生训之例,不足凭信。”

浏览
辽ICP备2022005717号-1 铁网管备0020140 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tlwhjma001@163.com 举报电话:024-72215601
主办单位:铁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网站地图
地 址:中国辽宁省铁岭凡河新区
联系电话:024-72215601 网站标识码:2112000002

辽公网安备 211221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