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信息
银冈书院三百年
来源: | 2014年10月27日
    清康熙十四年,由郝浴首创的银冈书院(前身为致知格物之堂),是地方志中有记载的、东北清代建院最早、影响最大、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书院。它位于铁岭古城风景秀丽的龙首山下。
    银冈书院面南抱阳,占地面积八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五百平方米。东西中三院一字排开,二进式院落。四十四间清式棂门槛窗、硬山起脊的古建筑坐落其间。中庭建筑为书院主体。正门过道前有影壁墙一座,上书阳刻鎏金大字“银冈书院”。朱漆乳钉大门,上方檐头阳刻篆字“文运遐昌”。门两侧置上马石。一进院落呈口字形。东西斋房两相对应,门厅三间,中为过道。正厅旧为书院讲堂(聚英堂)。两侧是东、西斋房。书院创始人郝浴的居室“致知格物之堂”在讲堂之后,这是书院最早期的建筑。书院西区现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陈列展区,设三个陈列室,一个电化录像室,一个复原教室。院中立有九点六米高的花岗岩石质周恩来雕像。专题陈列周恩来1910年在铁岭读书、1962年视察铁岭时留下的文物照片及他的生平业绩展。东区为复建的铁岭历史名园“银园”(郝浴谪居时自建之园)。
    据《铁岭县志》记载:顺治十一年(1654)九月郝浴谪奉天,爱银冈名胜,十五年五月郝浴“下(铁)岭”,“筑室于银冈之麓,曰:致知格物之堂。寝食诵读其中。比邻诸生十余人愿从公游。公欣然接之,口讲指画,昕夕靡倦,处严霜急雪之区,而弄月吟风,不改其乐”。他在书室“架插天下古今图书”,供朋友展读。研习易理,著银州语录,解紫阳断章,讲学授徒。从此铁岭“文化渐开,士知向学。厥后人文蔚起,科第连绵。或穷经术或究理学,或攻经济或擅词章,代有传人,称文风之盛”。
    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拥兵叛清。十四年,郝浴蒙皇上特旨还朝。“谏公濒行,手记岁月留所居为士子读书处”,“并将二十余年积蓄下的私田宅舍、书籍器物等一并捐归当地官府为办学之资,此银冈书院所由名也”。他的历史功绩和文化贡献,史称“开铁岭文化之先河”。
    “是时铁岭尚未建学,即奉先师木主于其中,上丁之祭礼如胶庠,诸生以时课业其堂。”康熙三十七年(1698),银冈书院被八旗兵丁占据,“基址鞠为茂草,旧址遂湮,书院竟废”。四十九年,郝浴的学生、邑人徐元弼不忍书院荒废,多次向官府投书呈请重新办学。此事引起时任吏部六科掌印给事中(后出任奉天府尹)郝林的关注,他嘱托新任知县焦献猷、县丞宋一骧,要“清理旧产仍归书院”。经过长达三年的据理力争,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经盛京户部暨奉天府尹两衙裁断,原房地产仍划归书院所有。又兼购旗丁新置侧舍三楹、隙地一块并归书院。至此书院开始“葺理旧基”,“倾者复,圮者修,垣墉榱桷,规制加宏”。历时一年多,方“重整榱题成讲院”,“使十五年湮没之区廓然于旧”,“自此文教日兴”。院内现存的郝林《银冈书院题壁》、焦献猷《跋壁》碑文,内阁学士、奉天府丞、学政黄叔琳撰写的《重修银冈书院记》详述了书院这段废兴史。
    乾隆三十一年(1766),朝廷拨给银冈书院学田千余亩。乾隆四十年,地震使铁岭城内残垣遍野,书院建筑未逃此劫。五十九年(1794),地方官府、乡绅筹募资金重建书院。
    嘉庆、道光、咸丰年间,银冈书院讲学活动时兴时衰。虽然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书院曾有“穷廊败灶无烟火,自扫秋风落叶烧”“孤吟惊壁鼠,久坐听邻鸡”的衰落,但兴盛时期相对还是较多的。在一些致力于书院事业和人才培育的热心人士的操持下,书院清理整顿旧产,将郝公遗存田资膏火勒石铭记,使之“万古流芳”,遗泽百世;许多文士积聚书院,科举讲学、学术研讨活动不断;这一时期许多文品、艺品俱佳的著述、书画流传后世,在东北民间影响甚远,如以“字震九州”著称的魏燮均的书法;陈继兴、商文澜、郑逢源等学士的诗、书、绘画等。
    清光绪年间,地方人土纷纷效法郝浴,捐赠资金、书籍、器物。官衙也对书院加强了管理和投入,形成了银冈书院第三个大发展阶段。
    光绪四年(1878),“邑绅左联甲等力求整顿书院,更购院东王姓地段建筑学舍,以备肄业生徒寄宿。聘请新民举人李百川主讲,宁远举人李崇瑞继之”。十五年(1889),适逢会试,奉天提督学政延茂亲临书院视学,集诸生谆谆勉励,并嘱县令陈士芸等对书院“加意整饬”。十六年(1890),董事刘东?(宣统年间任奉天高等学堂监督)、吴韶庭、杨震峰等人捐资赠书,扩建书院斋舍,增加课额,请金州拔萃孙星五先生“主讲其间,善诱循循”,“使文风蒸蒸日上”。二十一年(1895),邑绅吴凤藻等力聘海城举人赵维城为书院主讲。“赵古文得阳湖派,而尤深研理学,士子耳目一新,书院成绩为最”。自此,主讲者多为地方学术大师,“岁无虚席”。生徒负笈来学者甚多,书院成为辽北很有影响的教育中心。
    清末,中国面临着新与旧的交替,在这变革的关键时刻,铁岭县知事陈璋“呈请将书院改为学堂”。热心文教、倡导新学的曾宪文出任书院劝学所总董后,在知县赵臣翼的支持下,率先成立银冈书院小学堂,“尤注重女学”。打破旧的办学模式,针对时弊,着意变通,增添新学科目,倡导西学,注重时事。实行奖学制,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利用“郝浴遗产发商生息延聘山长”;“准学生贷费以成就寒酸子弟”。这期间,银冈书院成为维新变法的活动基地之一。许多学子在这里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并由此走上救国之路,成为拯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英才志士。如:
    周恩来 新中国奠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国务院总理。
    任辅臣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苏俄十月革命期间首任中国团团长,唯一获得苏维埃最高奖项红旗勋章的中国人,周恩来称他为“我们的先烈”。
    石璞 就读南京金陵大学时,任学生会主席。1930年9月被国民党残酷杀害,是南京雨花台牺牲烈士中年纪最小的共产党员,年仅17岁。
    刘国安 银冈书院教师,安东抗日救国会成员,抗日志士,1933年任安东教育局财务股股长,1937年被日寇枪杀在浑河岸边。
    任栋梁 任辅臣烈士之子,原国家水利部高级工程师,曾经受到过列宁的亲自接见。
    陈剑飞 日本侵占东三省后,不甘做亡国奴,几经周折参加八路军。在西安“双十二事变”中做宣传工作。解放后曾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王庆吉 毕业于东北大学土木工程系。路桥专家,定居美国。
    建国后,书院旧址曾被繁荣三校、师范专科学校等教育机构使用。1978年,被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成为辽北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银冈书院创立至今三百多年过去了,可它的历史功绩及影响却经久不衰。康熙年间,曾任顺天、奉天府尹的屠沂在《重修银冈书院记》中云:“兹铁岭片石,即与嵩阳、白鹿、岳麓、石鼓四大书院而五焉,奚不可也?”地方史志载:“郝浴等或以诗礼传家,或以教化训俗,文明输入,实利赖之,凡其所经历之处熏其德而善良者不可胜数也。”乾隆年间,诗人商其果以《书院榆树》为题讴歌书院育人的千秋功绩说:“老树婆娑满院阴,每当风雨做龙吟。三春铸得钱无数,飘落人家总不寻。”(喻人才数量之多和素质的不同寻常)。
    由于银冈书院“行教化于是邦”,历史贡献大,所以后人一直不能忘记它。1978年铁岭市政府将旧址修复,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并对外开放。1988年,辽宁省政府将其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元月,李鹏亲笔题写馆名:“铁岭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1998年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胡耀邦、杨尚昆、王任重、张爱萍、杨汝岱、费孝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亲临馆址参观视察工作,有的寄赠诗、联、题词,希望旧址继续成为“培养革命后代的学校”。
    纪念馆成立并对外开放的二十余年里,接待了来自海内外二十多个国家的外宾、观众五十余万人次。有近四十万的青少年学生到此接受教育。
    近几年,国家文物局,辽宁省委、省政府,铁岭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对银冈书院特别重视,多次拨款对书院旧址进行复建维修,使这座涵盖铁岭三百多年文教史的古书院恢复了原貌。2005年9月中国铁岭银冈书院学术研讨会召开,全国各地近百名史学专家、学者云集铁岭,对银冈书院的历史地位、社会贡献给予充分论证,一致认定它是东北清代书院中建院最早、影响最大、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书院。2006年东北书院(郝浴)研究会成立。这对深入挖掘、保护、利用古书院的文化资源、宣传和提升铁岭的文化品位、创建文化名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浏览
辽ICP备2022005717号-1 铁网管备0020140 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tlwhjma001@163.com 举报电话:024-72215601
主办单位:铁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网站地图
地 址:中国辽宁省铁岭凡河新区
联系电话:024-72215601 网站标识码:2112000002

辽公网安备 211221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