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信息
铁岭红学文化
来源: | 2014年10月27日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铁岭的骄傲。因为铁岭与《红楼梦》有着神奇的关系和深远渊源,铁岭有着密集的红学因素,铁岭是红学赖以产生的土地之一,是名符其实的“红学文化之乡”。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铁岭是《红楼梦》创作者、文学巨匠曹雪芹的关外祖籍地之一;(二)、没有铁岭先贤高鹗,就没有完整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问世和传播;(三)、铁岭是孕育红学家的摇篮;(四)、铁岭成功打造了“红学文化之乡”的品牌,成为闻名遐迩的红学研究基地。
    一、铁岭是《红楼梦》创作者、文学巨匠曹雪芹的关外祖籍地之一
    在《红楼梦》研究中,曹雪芹的家世、祖籍一直是热点之一,连同《红楼梦》文本和红学文化研究,构成了20世纪以来红学家热衷研究探讨的三大课题。那么,为什么要研究曹雪芹的祖籍呢?其一,《红楼梦》是一部从中华文化的精光灵气中孕育出来的小说,是流淌和跳动着中华文化的血液和脉搏的精金美玉之作。要研究这样一部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文学巨著,除了要研究作者本人之外,不能不研究包括其祖籍在内的家世、身世的问题,只有搞清祖籍、家世、身世,才能从中透彻了解作者思想、道德、情操、修养、才华、性格的形成以及对《红楼梦》创作的实际影响。其二,正是曹氏家族近百年的跌宕起伏、荣耀与悲哀交替的家族历史构成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本生活素材。这样,了解作者曹雪芹家世、身世,就不能不首先弄清其祖籍。其三,曹雪芹之所以能够写出《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固然是因为他有着聪明的天赋和非同寻常的文化艺术修养,但更源于辈辈相传的厚重的家族文化。曹寻芹的思想性格和艺术修养的形成,是和他的官宦世家和家学渊源密不可分的。因此,曹寻芹祖籍研究,无论对于《红楼梦》作者的研究,还是对于《红楼梦》文本和红学文化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铁岭能称之为曹寻芹的关外祖籍地之一,到底有哪些依据呢?
    根据我市和各地专家学者多年的考证研究,主要有五条依据:
    第一条依据,根据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宁府志》康熙六十年(1721)《上元县志》和《辽东曹氏宗谱》、河北丰润《曹氏族谱》记载、印证,曹雪芹一系同江西武阳、河北丰润、辽东铁岭曹氏源自一个血脉,拥有共同的祖先,都是宋代开国名将武惠王曹彬的后裔。曹雪芹一族的“入辽始祖”曹端广来自江西武阳,于明朝永乐初年由河北丰润出关北上,迁居辽东铁岭卫。
    第二条依据,经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李西郊、徐恭时先生及著名满学家赵展志先生等考证,曹雪芹太高组曹锡远是在后金天命三年(1618)在铁岭城南战事中被俘归旗,沦为正白旗包衣(家奴)的,对此次战争,《清太祖实录》、《八旗通志?名臣列传》均有记载。
    第三条依据,清代同治年间的《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是记录曹雪芹直系祖先的家谱,是研究曹雪芹祖籍的重要依据。这部家谱载有曹雪芹的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太高组一支人。据捐献《曹氏宗谱》的曹雪芹六世同宗孙曹仪简先生证实,“五庆堂的祖先是在铁岭居住的”,“曹雪芹在辽东的祖籍是铁岭”。
    第四条依据,河南上蔡县洙湖镇铁曹村曹景玉先生及其族人以家谱、祖先牌位等史料证实,其曹氏族人为曹雪芹“入辽始祖”曹端广之后,曹世选、曹振彦为其同宗先人。在后金攻打铁岭战乱时,曹世选、曹振彦一支被俘归旗,铁曹村族人先祖曹振群携家人逃亡此地安居。其祖上为了不忘从铁岭迁居,故起名“铁曹村”,迄今370多年。
    第五条依据,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经多年考证和研究,并以大量史实为依据得出结论:曹雪芹上世祖从河北灵寿迁至江西南昌武阳渡,再从武阳渡迁至河北丰润,又由丰润出关至铁岭。周汝昌先生还在遥贺铁岭市曹雪芹研究会成立的诗中热情洋溢地赞许:
    千山喜色落银冈,
    盛会传来气宇昂。
    此是雪芹真祖地,
    当年深愧认辽阳。
    其实,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知名学者考证曹雪芹关外祖籍地是铁岭,经过这么多年铁岭学者的不断研究考证,曹雪芹关外祖籍“铁岭说”,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红学专家所接收,尤其是得到周汝昌、蔡义江等著名红学大家的首肯。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铁岭作为曹雪芹关外祖籍地,千真万确,不容置疑。
    二、没有铁岭先贤高鹗,就没有完整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问世和传播
    在这个问题里,我主要讲讲高鹗的家世、生平,高鹗的人品、官品、文品,对高鹗续补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和高鹗在《红楼梦》传播史上的杰出贡献。
    高鹗是铁岭红学研究的先驱和鼻祖;高鹗是铁岭红学文化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存、载体所在。铁岭正是自高鹗起,才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红学文化传统。
    先来说说高鹗的家世。
    要说高鹗的家世,首先要弄清楚高鹗的“三籍”,即祖籍、旗籍和族籍。关于高鹗的祖籍,他本人在很多著书和文章前后都自署“铁岭高鹗”、“铁岭高兰墅”。高鹗的祖籍是铁岭,这在史学界和红学界几无异议。高鹗的族籍为“内务府镶黄旗汉军”,或称“镶黄旗包衣汉军”,隶属于内务府,是皇室的奴仆。高鹗的族籍为汉人,民族身份为“族籍包衣汉人”,简称“包衣汉人。”关于高鹗的家世,史料文献中只有简略的记载,只能凭借这些简略记载和对高鹗及其友人的诗词、著述的考察中,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探讨和考证。根据高鹗于乾隆六十年(1795)自署的《硃卷》记载和有关史料,在后金天命四年(1619),铁岭,开原等地被后金攻占后,高鹗的先祖同当地许多人一样,归族并随清兵入关。高鹗的先祖“从龙入关”后寓居北京,隶内务府镶黄旗汉军,到高鹗出生时,已历一百余年。高鹗是高家归旗后的第七代,祖父高八十一,父亲高存住。高鹗在其“吏治辑要”正文之末,自称“臣以内府世仆”,由此可知他的上世纪几代均在内务府任职。内务府是清朝总管宫廷事务之专门机构,独立于政府行政系统之外,总管上三旗包衣之政令与宫禁治理。是宫廷的要害部门。虽然现在尚未查到高鹗的上世在内务府任职的具体情况,但是,正如尚达翔先生在《高鹗诗词笺注》前言中所说的“他家是在清朝政权建立之后的新贵是不错的”。因为,其一,在总管宫廷事务的内务府中任职的人,绝非贫贱之身;其二、高鹗的家住在京郊,有田产;其三,不仅高鹗的父亲是读书人,而且高鹗的女儿高仪凤是嘉庆、道光年间颇有名气的女诗人,足见高鹗有着诗书传家的传统,也当非升斗小民之家。
    下面,说说高鹗的生平。
    高鹗生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月十七,即公元1758年11月17日,属虎;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仲春,享年58岁。高鹗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又属红楼外史。高鹗在科举和仕途道路上绝非一帆风顺,但几经坎坷,终于在乾隆五十年底的顺天府乡试中,中了第十四名举人,继而于乾隆六十年乙卯科会试中,一举考中三甲第一名进士,钦点以内阁汉军中书补用,时年37岁。高鹗中进士后,历任内阁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国史馆校对官、会典馆馆撰修官、督察院江南道监察御史、督察院江南道掌任(掌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督察院是清朝最高监察机构,江南道监察御史是督察院所属之江南道的官员;刑科是督察院属六科之一,刑科给事中,为刑科之谏官,正五品。嘉庆十八年十一月,高鹗被以“失察林清谋逆并曹纶父子预知逆谋不行陈奏”之罪名,受到“降三级调用”的惩处。按照惯例,降调官员会降补他职,但高鹗却从此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再也没有补任他职,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仲春,病逝于北京。
    高鹗中进士后,做了二十年京官,无论是在内阁,还是在督察院,都属于有职无权的中下级官员,用现在的话说,他长期做“纪委监察”的工作,级别属于“京城二等官员”,相当于司局长级,连个副部长也没混上。所以,高鹗在《清史稿》上没有正传,但因才华出众,上了《文苑传》。从政治角度讲,高鹗的一生很平淡,既没在军国大事中起到重大作用,也没有动人心弦的传奇色彩。然而,历史又常常出人意料,由于高鹗续补《红楼梦》后四十回,并整理、编辑、传播《红楼梦》,却使他名扬天下,千古流芳。
    那么,作为清史人物的高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以史料,从高鹗的人品、官品、文品三个方面来剖析。
    先说高鹗的人品。高鹗为人、为官均受到朋友、学生及官方的肯定和赞誉。高鹗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忠厚,正直,有一股“侠气”和风骨,做人光明磊落,多情而浪漫。友人薛玉堂说他“口若悬河”、“舌如繁荣”、“识比思愈深”。友人张问陶说他“侠气君能空紫塞,艳情人自说红楼”。《兰墅文存》题辞中说“磊落高兰墅”。增龄《月小山房遗稿序》中说,高鹗“誉满京华,而家贫官冷,两袖清风,故著作如林,未遑问世”。这些都足以说明高鹗的人品。
    接下来说高鹗的官品。高鹗中进士后,做了二十年的京官,虽然官做得不大,且无实权,但是他居官勤于职守,官品为人称道,正如《京城二等官员册》中考语所说,高鹗“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结论是“勤职”。特别是高鹗注重吏治和人才的选拔。他编有《吏治辑要》和《三合吏治辑要》,其选编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吏治。高鹗的“吏者,国家之柱石,而生民之司命也”的思想,以及他提出的选材、用人和对官吏监督的种种措施都是正确、适用的,从古为今用的角度,高鹗的吏治思想,对今天的干部监督管理和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亦有着借鉴意义。
    再说高鹗的文品。虽然高鹗在《清史稿》上没有正传,但却将他收入了《文苑传》,可见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他的友人、学生评价他“天才明敏”“才如渤泻”、“学邃才雄”、“才华过人”。但“家贫官冷,两袖清风,故著作如林,未遑问世”(即未得以全部问世)。高鹗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他的文学思想造诣精深,文学成就卓尔不群,因此被世人誉为“才士”。高鹗留下的作品不算多,但也不少,如《砚香词》、《兰墅文存》、《月小山房遗稿》、《吏治辑要》等,堪称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高鹗可以称得上清代的文学大家。
    方才,说过了高鹗的人品、官品和文品。下面,我要说说对高鹗续补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对于后四十回是否为高鹗所续补,对这一问题红学界仍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红学家、特别是大多数著名红学家都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补,我赞成这一观点。曹雪芹的《红楼梦》或只写定八十回便不幸逝世,或写了一百一十回,后三十回在传抄中遗失,总之,只有前八十回。面对这样一部魅力无穷,但有头无尾的天才巨著,谁能不感到遗憾呢?于是,一些文人墨客便纷纷续写《红楼梦》,《红楼梦》续书数量之多,为古典小说续书数量之最,但是,所有续书都无法与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媲美。为什么说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著名红学家张书才先生列举了11条史料,作出雄辩的论证,其中第一条史料就是高鹗友人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六《赠高兰墅同年》(嘉庆六年)题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也就是说,八十回以后都是高鹗所续写。再有,从胡适、鲁迅、俞平伯、顾颉刚到吴世昌、张国光、李希凡等文学和红学大家,都通过大量考证认定,后四十回为高鹗续写。著名红学家李希凡先生在2008年12月8日致“纪念高鹗诞辰250周年暨铁岭市红楼梦学会成立发布会”的贺信中说:“铁岭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高鹗的家乡,目前学术界对此虽有不同意见,但我还是相信‘《红楼梦》八十回后俱兰墅所补’这早有的定论。”我认为,《红楼梦》是由曹雪芹、高鹗前后接力完成的,曹雪芹写了前八十回,是《红楼梦》的始作者和奠基人;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并对前八十回作了修改补订,是《红楼梦》的补作者和定稿人。
    那么,应该如何评价高鹗续补的后四十回呢?让我们以事实来说话。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前八十回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完全展开,高潮部分还没有到来,留下的未解之谜也非常多。高鹗所续写的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构成一部完整的故事,并能根据原书中伏线一一接榫,同时大胆地续上一个又一个大的悲剧,直到黛玉泪尽而亡,宝玉撒手出家,使曹雪芹的半成品成为完整的艺术品,从而使《红楼梦》的整体故事情节得以在读者心目中固定,以致达到了“定本”的地位。《红楼梦》续书共有40余部之多,有的水平太差,有的胡编乱造,有的是狗尾续貂,这些续书在与高额续本中统统败下阵来,被读者所抛弃。只有高鹗续本才脱颖而出,鹤立鸡群,独占鳌头,获得了最高评价,显示了永恒的生命力。当然,高额续书和原著相比,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在总体水平上均有一定差距,甚至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那都是次要的,比起他的成绩来,可以说是白玉微瑕、瑕不掩瑜。正是由于高鹗成功地续写了后四十回,才使得《红楼梦》能够以一百二十回本完整的巨著问世,并成为世界文坛的璀璨明珠和巅峰之作。
    高鹗不仅受书商程伟元之托,续写了后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为完璧,并和程伟元一起,对前八十回作了“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的编辑工作,还和程伟元一起,完成了最早的百二十回印本《红楼梦》的出版工作,使这部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广泛传播,泽被后世。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高鹗、程伟元共同整理、编辑的世上第一部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程甲本)由北京翠文书屋镌刻排印发行。乾隆五十七年(1792),高鹗与程伟元重新校订《红楼梦》,并排印了程乙本《红楼梦》。全本《红楼梦》的问世,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史、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前面我说过,“红学”和甲骨学、敦煌学一起,成为二十世纪中华大地的三门显学。而“红学”正是源于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因此说,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并和程伟元一起,整理、编辑、出版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不仅成全了曹雪芹,成就了《红楼梦》,而且成就了一门“红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总之,高鹗不愧为杰出的文学家、编辑家和出版家,他为保存、整理、编辑、出版和传播《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般的古典文学作品,做出了卓越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没有高鹗,就没有完整的《红楼梦》;没有高鹗,就没有“红学”。高鹗在《红楼梦》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所铸就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光耀千秋。对我们铁岭而言,高鹗更是铁岭红学研究的鼻祖和先驱,是铁岭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我们铁岭人,为能有高鹗这样一位先贤而引以为傲和自豪。
    三、铁岭是孕育红学家的摇篮
    铁岭不但是文学巨匠曹雪芹的关外祖籍地之一和高鹗的家乡,也是孕育红学家的摇篮。在铁岭这块红学土壤丰厚的土地上,先后走出了诸多在中国红学界和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的红学家、文学家。这里,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韩小窗、吴恩裕、端木蕻良、刘梦溪、段启明等五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红学家。
    韩小窗,约生于1828年,卒于1896年,享年68岁,原籍奉天府开原县,汉军旗人,清代说唱文学“子弟书”著名作家,尤其以写作取材于《红楼梦》的子弟书而闻名。韩小窗与罗松窗、芸窗并称为“三窗”,而韩小窗更被誉为“子弟书魁首”、“文坛捷将”、“都门名手”。
    子弟书是一种曲艺形式,属于满族说唱文学,又叫清音子弟书。子弟书的形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可谓中国韵文史上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又一个艺术高峰。韩小窗的《黛玉悲秋》等诸多子弟书作品,就是他在红学领域的主要建树。韩小窗在他一生中创作的500多种大量子弟书作品中,《红楼梦》子弟书作品占近一半,而且都是传世之作。韩小窗创作的《红楼梦》子弟书,深受社会各界、尤其是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喜爱,为“开口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风气的形成推波助澜,为《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韩小窗的《红楼梦》子弟书是红学领域较早的艺术成果,是红学普及创新的成功范例,也是铁岭最早的红学奇葩。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主编的《世界文库》将韩小窗与果戈里、托尔斯泰、高尔基一起列入世界文学家之林。1993年8月,台湾高雄出版了由赵兴冈编辑的《东北鼓词儿词选—韩小窗专集》,台湾立法院院长、铁岭人梁肃戎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吴恩裕,1909年12月生于西丰县,满洲正黄旗人。吴恩裕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和红学家,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是同学。吴恩裕在红学界的地位,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吴恩裕与吴世昌、周汝昌一起,被称为“红坛三老”。
    吴恩裕在英国留学期间,亲自耳闻目睹了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态度,英国人说,“宁可失去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吴恩裕深切感到,英国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曹雪芹同是世界文坛的伟大作家,人家英国人对莎士比亚那么珍视,那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很好地研究曹雪芹呢?于是,他回国后,从1954年开始,着手进行曹雪芹的全面、系统的研究,一做就是25年,直至逝世。他在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先后撰写了《曹雪芹的生平》、《曹雪芹丛考》、《曹雪芹传记故事》等一百余万字的著述和研评文章,成绩之显著,得到了红学界的高度赞誉。1979年12月12日下午,吴恩裕在家中撰写《我对曹雪芹舞台或上银幕的看法》一文时,忽然心脏病发作不幸去世。吴恩裕不仅为我国的红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他的故乡铁岭树立了一座红学丰碑。
    端木蕻良,于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鴜鷺树乡,1996年10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端木蕻良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走过了近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为世人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作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成就了一份丰厚珍贵的遗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端木蕻良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东北左翼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又是成就卓越的著名红学家。他一生把相当多的经历投放到红学研究上,1978年着手写作长篇小说《曹雪芹》,出版上、中两卷,下卷尚未完成,便离开了人世。端木蕻良还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神造诣,发表了《说不完的红楼梦》、《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在我国红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华章。
    上面介绍了韩小窗、吴恩裕、端木蕻良等三位已经去世的铁岭籍著名红学家,下面再为大家介绍一下刘梦溪、段启明这两位健在的铁岭籍红学家和他们对红学事业的主要贡献
    刘梦溪,1941年出生于昌图县,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0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2011年荣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梦溪是当代著名国学大家和著名红学家。刘梦溪除了《论国学》、《国学辨义》等诸多国学著作外,更有《红楼梦新论》、《红学》、《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国学与红学》等多部著作,可谓著作等身,成就显赫。刘梦溪的红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红楼梦》文本思想艺术的研究;二是对红学和红学史的反思与研究。刘梦溪的红学成就和国学成就一样,博得了海内外学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段启明,1939年8月生,籍贯辽宁铁岭县熊官屯乡,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段启明不仅是公认的文学史专家,而且是著名红学家。他学识渊博,通今博古,著有大量文史专著,红学著作主要有《红楼梦艺术论》、《解读红楼梦》等,段启明先生还和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一起,为铁岭师专师生做专场学术报告,赢得了师生们的热烈喝彩和阵阵掌声。
    以上,我介绍了韩小窗、吴恩裕、端木蕻良、刘梦溪、段启明等五位继高鹗之后铁岭籍的著名红学家。当然,铁岭的红学家不仅以上这些,但仅此几位有代表性的红学家,就足以说明,铁岭确实是孕育红学家的摇篮。铁岭产生的这些著名红学家,不仅为家乡争得了荣光,而且也是铁岭赖以称之为红学文化之乡的支撑和脊梁。
    四、 铁岭成功地打造了“红学文化之乡”的品牌,成为闻名遐迩的红学研究基地
    铁岭不仅有着厚重的红学文化资源,而且有着代代相传的红学传统,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市红学界专家、学者和广大红学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红学研究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其主要特点是,由群众性的个人自发研究发展到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红学研究的新阶段;由单一的对曹雪芹祖籍研究发展到对高鹗及《红楼梦》文本和红学文化研究的新高度。特别是通过1999年至2012年,市委、市政府连续举办的五次全国性《红楼梦》文化研讨会,我们铁岭成功打造了“红学文化之乡”的品牌,并成为全国红学家关注、青睐和赞誉的红学文化研究基地。
    这五次研讨会分别是:1999年6月举办的“铁岭市红楼梦文化?曹雪芹家世学术研讨会”,2001年8月举办的“全国红楼梦文化(铁岭)研讨会”,2002年9月举办的“中国铁岭红楼梦文化研讨会暨纪念端木蕻良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2008年12月举办的“铁岭市纪念高鹗诞辰2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铁岭市红楼梦学会成立发布会”。这四次全国性红学盛会围绕曹雪芹的家世、祖籍,《红楼梦》文本和红学文化,尤其是对高鹗在《红楼梦》传播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进行了广泛、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四次红学研讨会可谓盛况空前,参加的人员包括中国红学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北京、上海、天津等29个省、市的红学组织的负责人、专家和学者,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等国内30余所知名高校的领导、教授、博导等红学专家,中国社科院、辽宁社会科学院、北京文津出版社、辽海出版社等30余家社科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的研究人员,另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辽宁日报及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等40余家中央、省级新闻媒体都派员参加了这四次研讨会,并进行了跟踪报道。另外,还于2012年9月在端木蕻良诞辰100周年之际,在昌图举办了有海内外69位知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红学家参加的纪念端木蕻良诞辰100周年文学成就、红学成就学术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众位专家对端木蕻良先生在红学史上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对铁岭的红学研究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铁岭作为一个地级市,在10几年的时间里举办了这么多红学研讨会,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这五次红学盛会的精心举办和圆满成功,不仅使铁岭红学在世纪之交声名鹊起,独树一帜,在海内外红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影响,而且把铁岭红学推向了全国,树立了我市在红学界的地位。同时,铁岭厚重的文化资源,孜孜以求、民主包容的学风以及丰硕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全国红学界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我市举办的五次全国性红学盛会,犹如好戏连台,强力吸引了红学家的目光,受到海内外红学界的广泛关注。周汝昌、张庆善、蔡义江、李希凡、胡德平、胡文彬、张书才、段启明、朱眉叔、吕启祥、孙玉明、顾平旦、马国权等几乎全国所有知名红学家都莅临过铁岭,并都从不同角度对我市的红学研究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其中对我市支持帮助较大的当属周汝昌、张庆善、胡文彬、张书才、段启明、胡德平和李希凡等著名红学家。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副会长、著名红学家胡文彬、著名红    学家段启明、张书才受聘为铁岭红学会顾问,胡德平亲自为我市颁授“全国曹雪芹?《红楼梦》文化发展联盟成员”牌匾。
    如果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铁岭的红学研究成就作以总结,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一是曹雪芹关外祖籍“铁岭说”被越来越多红学专家所接受,尤其是得到了“全国曹雪芹?《红楼梦》文化发展联盟”的认可。
    二是匡正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高鹗的不公正的观点和提法,正确评价了高鹗对续补、整理、编辑、出版《红楼梦》等方面的贡献,确立了高鹗在《红楼梦》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高鹗家乡对红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三是市委、市政府举办的五次全国性红学研讨会和全市广大红学研究者的努力,使铁岭成为海内外瞩目的红学研究基地和“红学文化之乡”。
    四是我市学者撰写了《红楼梦与铁岭》等一批红学著作,发表了大量红学研究论文,在红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铁岭是“全国曹雪芹?《红楼梦》文化发展联盟”的首批成员。
    五是建设了一支以铁岭市红学会为核心的我市红学研究队伍,为今后我市红学研究的深入持久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我市红学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对铁岭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浏览
辽ICP备2022005717号-1 铁网管备0020140 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tlwhjma001@163.com 举报电话:024-72215601
主办单位:铁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网站地图
地 址:中国辽宁省铁岭凡河新区
联系电话:024-72215601 网站标识码:2112000002

辽公网安备 211221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