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信息
铁岭卫诸说
来源:中国铁岭网 | 2017年12月27日

银州古城由于一个十分偶然的历史机缘,遇铁岭卫之迁,从而将名字改成了铁岭。岁月的长久和历史的苍桑,使六百年前的铁岭卫之迁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最初设立铁岭卫的古铁岭在什么地方?当初的铁岭卫为何而迁?铁岭卫为什么迁到银州而不是迁到其他地方?诸如此类等等。

    关于古铁岭之所在,史书上有诸多说法。其中有古铁岭在古奉集县之说,有在今铁岭东南五百里之说,有在桓仁县境内之说,有在朝鲜安边府南之说,有在朝鲜咸兴附近之说等等。

    首先,指古铁岭在奉集县和桓仁县之说有误。查《辽东志》可知,古奉集县在今辽阳城东北80里,汉为险渎县,高丽为双俨县,金为奉集县,明废县为堡。《明史》称奉集县为古铁岭,已有《实录》匡正,且该地从未称过铁岭。说古铁岭在桓仁县内亦无根据。查《桓仁县志》可知,桓仁系1867年经清盛京将军崇实奏请垦荒获准后方置为县,原名怀仁,后改桓仁。境内从无铁岭一名。《沈故》所言,当是推测之词。

    铁岭一名最早见之于《明实录》和《高丽史》。按《高丽史》所言,铁岭并非一座古城而是一座山名。明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就明朝与朝鲜的疆界划分首次提到铁岭。《明实录》载:“壬申,(太祖)命户部咨高丽国王: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其土著军民、女真、鞑靼、高丽人等,辽东统之,铁岭之南,旧属高丽,人民悉听本国管属,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有所侵越”。从文中可知,明朝认定铁岭是元朝边界,并主张以旧疆设界。

    当时高丽国王辛禑得知明朝意图后,与明朝力争,并上表。其大意说,铁岭及铁岭以北直至鸭绿江是高丽领土。元朝蒙古大军平灭女真时,由于将铁岭附近的和州误为沈阳附近的双城,任命了双城总管、千户,以后经申达元朝,将任职革罢,并将其地归还,据此以说明元朝并未以铁岭之山为界。

    《高丽史·辛禑世家》:“十四年(洪武二十一年)三月西北面都安抚使崔元祉报:‘辽东都司遣指挥二人以兵千余,来至江界,将立铁岭卫’。帝预设本卫镇抚等官,皆至辽东。自辽东至铁岭七十站,站置百户。禑自东江还,马上泣曰:‘群臣不听吾攻辽之计,使至於此!’”

    “大明后军都督府遣辽东百户王得明来告立铁岭卫。禑称疾,命百官郊迎。判三司事李蔷领百官诣王得明乞归复奏,得明曰:‘在天子处分,非我得专”。王得明还。”

    又:“大明欲建铁岭卫,禑遣密直提学朴宜中表请曰:‘昊天广大,覆育无遗,帝王作兴,疆理必正。兹殚卑恳,仰渎聪闻。粤惟弊邦僻在遐壤,偏小实同於墨志,崤嶢何异於石田。况从东隅以至北鄙,介居山海,形势甚偏,传自祖宗,区域有定。切照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崄镇,自来系是本国之地。至辽乾统七年,有东女真等作乱,夺据咸州迤北之地。懿王造辽请讨,遣兵克复,就筑咸州及公崄镇等城。及至元初戊午年间,蒙古散吉大王、普只官人等领兵收附女真之时,有本国定州叛民卓青、龙津县人赵晖以和州迤北之地迎降。闻知金朝辽东咸州路附近沈州有双城县,因本国咸州近处和州有旧筑小城二座,朦胧奏请,遂将和州冒称双城,以赵晖为双城总管,卓青为千户,管辖人民。至至正十六年间,申达元朝,将上项总管、千户等职革罢。仕和州迤北还属本国。至今除授州县官员,管辖人民。由叛贼而侵削,控大邦以复归。今钦见奉铁岭迤北、迤东、迤西,元属开元所管军民,仍属辽东。钦此。铁岭之山,距王京仅三百里,公崄之镇,限边界非一、二年,其在先臣,幸逢昭代,职罔愆於侯度,地既入於版图,还及微軀,优蒙懿泽,特下十行之诏,俾同一视视之。伏望视陛下度广包容,德敦抚绥,遂使数州之地,仍为下国之疆。臣谨当益感再造之恩,恒祝万年之寿’”。(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前编,卷中,《高丽史·辛禑世家》第78页。超星数字图书馆,SS10113994)

    从《高丽史》所记可知,古铁岭在朝鲜境内是确定无疑的。其地址从文中“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之句推断,高丽国的咸州之南,依次为:定州、和州、高州、文州、铁岭(山),铁岭山位于最南端。《奉天通志》考证,咸州即现朝鲜的咸兴,定州即今定平,和州即今和原,高州即今高原,文州即现文川。文川南现为今朝鲜江原道首府元山,元山之南为安边,即《东国舆地胜览》中所说的安边都护府,府南83里即古铁岭。其地在北纬39度线偏南,靠近朝鲜东海岸,距平壤和汉城都在150公里左右。打开朝鲜半岛地图,可较容易查到古铁岭的位置。

    关于铁岭卫的迁徙,从上文中可看出,当时高丽人对铁岭之争确很激烈,明朝依旧疆置卫的态度也很明确。但是后来为什么又有了铁岭卫之迁呢?其间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明朝虽然组成了铁岭卫,但军队未能实至铁岭,没有形成在铁岭设卫的事实。《奉天通志》中有一段按语,以猜测的口吻说:“窃意:明初虽声言遣军至铁岭立卫,恐只徘徊鸭绿江右岸,其卫官亦久寄居于奉集县,未尝实至其地,其后不得以乃觅近地置卫”。此话实在有些道理。查洪武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明实录》可以见到,这期间曾多次发生高丽越过鸭绿江进犯辽东的记载,古铁岭在鸭绿江东五百多里,中间还隔着平壤,如果铁岭驻有明军,则对平壤已成包围,必不会有其越江而犯之事。

    其二是明朝廷最初对古铁岭的确切地址不甚清楚。明朝原以为古铁岭在鸭绿江这面,所以态度很坚决;这从明太祖的上谕中可以看出。当年,明太祖朱元璋针对高丽国王禑申言铁岭之事,谕礼部尚书李原名曰:“高丽旧以鸭绿江为界,今饰辞铁岭,诈伪诏然。其以朕言喻之,俾安分,毋生爨端”(《明史》卷208《外国·朝鲜》)。此话明明白白地含有承认鸭绿江为界,且有责高丽得寸进尺的意思。在此,还通过礼部,痛责高丽不安分诸状:

    “十四年(洪武二十一年)五月,朴宜中还自京师,礼部咨曰:‘本部钦奉圣旨:高丽表云,铁岭人户事,祖宗以来,其文、和、高、定等州本隶高丽。以王所言,其地合隶高丽。以理势言之,其数州之地,曩为元统,今合隶辽东。高丽所言,未可轻信,必待详察然后已。且高丽隔大海,限鸭绿,始古自为声教。然数被中国累朝征伐者,盖为能生爨端。昔者逆臣弑君,朕命绝交。彼遣人请听约束,数番不允,数请不已,然後索岁贡以表诚,方许交往。彼虽称贡岁币,连岁皆不如约。未几,遣人诉难。准其诉难,将前贡削去,只许岁贡种马五十匹,决以诸色务纯。以此贡比前贡,方百分之一耳。及其进也,皆非奉上之物,尽皆駑下之兽,此侮之一也。表称谢恩,以马为礼,及其至也,皆烂班杂色,虽行商亦不以为用者,侮之二也。时或遣人谙说杭、绍、苏之民,密觇事势,致令发露,侮之三也。朕尝谕诸来使,毋作是奸,休禁民生理,听民水陆往来,明白兴販,何事不成,何机不得。暗生奸诈,诱引下民,致彼诳赚金帛,妄言事势,公然被小人之诬;是其愚哉!侮之四也。洪武二十年春,朕以匹帛置辽左与高丽易马伐胡。彼陪臣等皆以驽马来易,以价较之本国,一马之价,可得二、三。今二、三马价,易一不堪驽马,终不为朕用,侮之五也。噫!高丽地三面环海,一面负山,周数千里,其中岂无贤智哉?凡所交往,此以诚交,彼以诈合,将以罢交,彼又卑辞。若此之为,朕不知其何心!且朕观累朝征伐高丽者:汉伐四次,为其数寇边境,故灭之。魏伐二次,为其阴怀二心,与吴通好,故屠其所都。晋伐一次,为其侮慢无礼,故焚其宫室,俘男女五万口奴之。隋伐二次,为其寇辽西,阙蕃礼,故讨降之。唐伐四次,为其弑君并兄弟争立,故平其地,置为九都督府。辽伐四次,为其弑君并反覆寇乱,故焚其宫室,斩乱臣康兆等数万人。金伐一次,为其杀使臣,故屠其民。元伐五次,为其纳捕逃,杀使者及朝廷所置官,故兴师住讨,其王窜耽罗,捕杀之。原其兴端,皆高丽自取之也,非中国帝王好吞并而欲土地者也。今铁岭之地,王国有辞。其耽罗之鸟,昔元世祖牧马之场。今元子孙来归甚众,朕必不绝元嗣,措诸王於岛上,戍兵数万以卫之,两洷发粮以赡之,以存元之后嗣,使元子孙优游於海中,岂不然乎!’”(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前编,卷中,《高丽史·辛禑世家》第83页。超星数字图书馆,SS10113994)。

    从这段圣旨中“高丽所言,未可轻信,必待详察然后已”看,已有可以商量的意思。当后来明朝得知铁岭实位于高丽腹地,在其地置卫不可能,只好放弃。《朝鲜世宗实录》中有“臣先父恭靖王某,备洪武二十一年间,钦蒙太祖高皇帝圣旨,准请公崄镇迤北还属辽东,公崄镇迤南至铁岭仍属本国事因,差陪臣金瞻斋文奏达”之句。可见明朝在立铁岭卫的当年就已经决定放弃元铁岭了,可能由于当时没有立即决定迁徙的地点,从洪武二十一年立铁岭卫至二十六年迁至银州,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军队就一直以铁岭卫的名称滞留在鸭绿江一带,这或许就是许多明史书中都说古铁岭在今铁岭东南五百里的原因所在。

    至于当年的铁岭卫为何迁至古银州而不是迁到其他地方,史书中没有记载,后人不得而知。考据起来,其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明朝已基本确定以开原为北边,在银州置卫对于加强开原防务,防止北东方面的女真和北西方面的蒙古进犯有重要军事意义;其二可能是当时任铁岭卫指挥佥事的刘显对这一带较熟有关。《明实录》:“二十一年,辛丑,置铁岭卫指挥使司於奉集县,徙置三万卫於开元。先是诏指挥佥事刘显等至铁岭立站,招抚鸭绿江以东夷民。会指挥佥事侯史家奴领步骑二千抵斡朵里立卫,以粮饷难继奏请退师,还至开元。野人刘怜哈等率众屯于溪塔子口,邀击官军,显等督军奋击,杀百余人,抚安其众,遂置卫於开元。”此段话表明,铁岭卫初设时,刘显曾同三万卫一起作过战,对辽北地形较熟的缘故。

浏览
辽ICP备2022005717号-1 铁网管备0020140 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tlwhjma001@163.com 举报电话:024-72215601
主办单位:铁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网站地图
地 址:中国辽宁省铁岭凡河新区
联系电话:024-72215601 网站标识码:2112000002

辽公网安备 211221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