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戴帽,各好一套”的俗话儿,说的是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民族及不同的审美情趣等导致的不同装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用性特点。从前,古人服饰习俗,重在实用,观赏次之。辽北境内的少数民族先民,多以渔猎为生,无分老少男女,人都尚武,以能骑善射为上,经年流徙于山川、河泊、森林、荒野之间,穿着依赖自然馈赠,所谓“衣其皮,绩毛以为布。”因其居无定所,以马背为家,人家儿童,六、七岁学习骑射,步入少年,则要独自谋生,其服必须便于骑马射猎,短衣、窄袖、左衽的实用服型,便被世代承袭。其俗年代久远,战国时代的“胡服”,辽代契丹人的服型,都左衽。世居辽北的满族、锡伯族人,衣式皆尊此俗。辽北蒙古族牧民的“大袍”,亦属实用型制,其衣下摆肥阔,骑乘时,掖襟于腰带,平时放下,遮膝保暖,收放自如,特别适宜牧猎;朝鲜族男子的大裆裤子,俗名“巴基”,有利于蹲坐起立,背“架子”运输,特别实用。辽北各地农人,为耕作,图轻便,都着短衣、便裤、布鞋,即使在流行长袍大衫的时代,也以实用为上。还有遮阳的笠,挡雨的蓑,御寒的毡帽,保暖的“鞡靰”,爬冰卧雪的“翻毛皮袄”,宜于行走的套裤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辽北服饰习俗的实用性特点。
季节性特点。辽北冬寒夏热,春秋两季日夜温差较大,尤其初春深秋时节,冷暖不定,民间谣云:“二八月(农历),真难过,早晚冷,晌午热”;“二八月,乱穿衣”。所以,本地人着装,尤显季节性特点。冬季服装,多以皮毛为主。旧时,本境被称为外化不毛之地,非皮毛不可抵御严寒冰雪。隆冬时节,貂鼠、青鼠、狐、貉、獐、鹿以及牛、马、猪、羊、猫、狗、鱼、蛇等皮皆可为衣。鞋帽裤袜,亦都皮毛制成,直到民国,此俗仍行。冬日多着毡鞋,无分男女,毡由畜毛兽毛擀制。年长者喜穿羊裘皮袜,中年出行,脚穿“趟土马”,头戴皮耳帽。春夏季节,则用丝绸棉布制衣。乡人从事农作,喜尚勤俭,暑日赤膊跣足者常见,早春深秋,通常合缝两层单布为衣裤,俗称夹袄、夹裤,以挡春风秋霜。
因为季节,本地旧俗服饰尚白,《奉天通志》载:县民之中,“最上等服装,单襦葛纱之类,色多尚白。”此俗为北方骑射民族之好,民间以为白衣最美,谚云:“男人俏,一身皂;女人俏,一身孝(白衣)。”其俗年代久远,《三国志》云:“夫余在国衣尚白,白布大袂袍祷”。《金史·舆服志》亦日:金人“其衣色多白。”《大金国志》也有“金俗好衣白”的记录。白色,是北方冬季的主色,千里冰封,刀里雪飘,是围猎的大好时节,白雪皑皑,茫茫无际,极易显见野兽行踪。又,白衣与雪色一致,可以作为掩体,容易猎获目标。对于以渔猎为主的北方民族,白色的季节,是丰收的佳期,久之生爱,由爱生敬,因成尚白之俗。
民族性特点。从前,各族服饰,多保持本民族特色,至晚清,民间平居衣帽,基本一律,惟节日庆吊着本族装束。特别是满族服型,曾一度处于统领地位。20世纪30年代以前,男子日常服样,各族几乎无别,马褂,棉袍,黑鞋,白袜。乡间之人贫俭,不穿袍褂,只在棉袄之外,罩上及膝大衫。冬日天冷,爱穿皮靴,猪皮、牛皮缝制,形像鞡靰,但有高腰,俗名“趟土马”,亦称“趟土牛”。满族女人服型较特,旗袍形同男式,两侧无开衿,四季穿长袍,或棉、或夹、或单,领口、袖头、衣襟等处都镶绣。梳“梯头”,亦叫“两把头”;束裤脚;都“天足”;穿绣鞋,素日平底,也有鞋底高约一寸的,故名“寸底鞋”或“寸子”;鞋底高出数寸者,称之“高底鞋”。
服饰之中,较有特点的还有马甲和套裤。尤其马甲,由汉族的“半臂”转来,衣去两袖,套在衫袍之外,又叫“背心”,亦日“坎肩”,不分男女老少,无论贵贱高低,四季都穿。近代,有一种缀有排扣的马甲,穿之备显英气,呼之“十三太保”。套裤是秋冬季节御寒之服,成裤裁去裆腰,只剩裤管儿,以两条背带固定,行动十分灵活,至今,偏远山区还有人穿。
20世纪中期以后,体现满族特点的服饰逐渐汉化,而旗袍马甲屡经变易,或长或短,或肥阔,或瘦狭,或领高齐耳,或无领露颈,或左右无衿,或两衿大开,至今变化不断,花样翻新。体现民族特点的,还有朝鲜族的女式衣裙,蒙古族的牧袍,回族男子的“回回帽”等,每遇节日,各展其姿,至今可见。
阶层性特点。旧时,民间先代服饰,因贫富不等,尊卑有别,阶层性特点明显,本境是清朝皇室老家的近地,民国以前,凡八旗子弟,都享特权。八旗人家生子,即受俸禄,每年得银24两,终生虽不劳作,亦可衣食无忧。辽北旧地,另有天官庄、王庄、旗地和庄厂,皇帝将大量耕地、物产等分别赐给皇亲国戚,致使贫富悬殊,服饰差距颇大。
服饰阶层性特点,往古已有,《新唐书》云:“渤海以品为秩,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鱼;五秩以上服绯,牙笏,银鱼。”《金史·舆服志》亦载:“三品以皂,窄袖,盘领,缝腋,下为襞积,而不袂樗”。从中可见,自色彩到服型,都有严格规定,其俗《大金国志》也有记述:“富人春夏多以紵丝绵紬由为衣裳,亦间用细布,秋冬用貂鼠、青鼠、狐貉皮或羔皮为裘,或作纻丝绸绢。贫者春夏并用布为衫衣,秋冬也穿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或獐鹿之皮为裳。”晚清至民国前后,贫富中产各阶层间,衣着特点依然明显。富家子女,男戴狐貉帽,足穿乌皮靴,冬披裘皮大氅,夏着绸缎锦袍,腰束丝带佩挂,荷包、烟袋、钱褡等统佩腰际,一衣之值或至数百金;女则梯头、绣鞋、彩绲袍褂,金银首饰灿烂于身。贫家男着棉裤,短祆,毡帽,鞡靰;女子四季粗布为衣,或外套短褂,布鞋无绣。
新中国成立后,政倡节俭,官尚清廉,无论职务高低,皆以朴素为荣,服饰无尊卑贵贱之分,着装以自成风格为上,阶层性特点渐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