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灯秧歌。随着阵阵锣鼓唢呐之声,一队秧歌由远而近走来,在队伍的最前头是一名身穿彩服、手持伞灯的队员,他不时地上下左右挥舞伞灯,舞步有序,随后是扮相多姿的舞队翩翩起舞。这就是李千户、横道河子一带农民表演的“伞灯秧歌”。
伞灯,是一种特制的道具,形为伞,内置灯。夜间表演十分好看。该秧歌舞队四五十人,扮相新奇。其核心角色除“伞头”外,还有“打棒”、“挎鼓”、“拉花”。他们各拿道具:伞、棒、鼓、花扇。一般角色是“抱鞭”(手持马鞭)、渔公、渔婆和戏曲人物青蛇、白蛇、许仙、阔大爷、小老妈、傻柱子等。舞队最后是两位清朝官员和两名手持“肃静牌”的衙役。“打棒”扮“四大金刚”,脸戴面具,“抱鞭”是短打武生扮相,“拉花”头饰“花山”身穿彩服,大红大绿。
伞灯秧歌的表演风格随意性强,自由,不受局限。各角色各具特色,各显其能。舞伞者,双手持伞随节奏自由而舞,多是进行步,屈腿,微颤,还可以搭上跳板,在上面“就地十八滚”。“抱鞭”者,扭中有武、踢、蹲、击动作,时有“掐花盖顶”、时有“二郎担山”等。“打棒”者,表演粗犷,舞姿矫健、洒脱,加之手持木棒,互相击打发生清脆之声,令人精神振奋。而“拉花”,(妇女形象)则动作幅度不大,花扇轻摇,腰如风吹柳枝,别有一番风味。
伞灯秧歌,比较古老,据考查它至少在辽北有二百年的历史了,为辽宁所独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一书已将其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