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铁岭市博物馆展出多件在昌图县八面城镇出土的辽代和金代文物。这些出土文物以及考古调查结果与历史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表明这里曾是辽金时期的一座重要州城——韩州。这座深处金王朝腹地的州城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发生了交集,宋徽宗、宋钦宗在被押往国都途中,在这里被羁押了两年。
韩州是重要州城,曾四治三迁
在铁岭市博物馆辽金时期的历史及文物展厅中,有一组“离亭双燕恨重重”场景展雕塑。记者看到,在一座半地穴式的房屋中,外有金兵把守,内有一人坐在炕上,闷头不语,面前桌上摆着笔墨纸砚。另有一人立在地上,他一只手握书,一只手倒背,眉头紧锁。墙上悬有一幅书法横幅,用瘦金体写的是宋徽宗被掳后的作品《北行见杏花》,词为:“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凄凉院落,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场景布置得昏暗,借助电子技术,屋外变幻着寒来暑往四季变化,远处可见城墙及门楼,认真辨认,城门上有“韩州”二字。
这一场景反映的是北宋末年,靖康年间被掳的两位皇帝在韩州羁押的凄凉生活场景。
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周向永告诉记者:“韩州本是辽国建立的州城,是辽北这片土地被迅速开发的结果,到了金统治时期,对原辽代的州城进行了撤并,但是韩州被金统治者保留了下来。”
《辽史》中对韩州有这样的记述:“东平军,下,刺史……太宗置三河、榆河二州,圣宗并二州置。隶延昌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柳河县,本渤海粤喜县地,并万安县置。”
周向永说:“《辽史》中还提到一些相关地名,相关史实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查实。但是仅就韩州而言,它也经历过四治三迁。也就是说,韩州的州治所在地变化了三次,经历过四次选址。”
关于韩州的几次迁移和迁移的原因,金代文学家王寂在担任提点辽东刑狱时,曾巡视辽东各地监狱,写了一部《辽东行部志》,其中为我们留下韩州历史变迁的详细记述:“韩州,辽圣宗时并三河、榆河二州为韩州。三河本燕之三河县,辽祖掠其民于此置州,故其旧名。而故城在辽水之侧,常苦风沙,移于白塔寨。后为辽水所侵,移于今柳河县。又地非冲途,即徙于九百奚营,即今治所也。”
从王寂的记述中,韩州的迁移一次是苦于风沙侵袭,一次是受辽河水害,最后一次迁移则是因为位置偏僻,没有处于交通要道上。
上世纪80年代,吉林大学教授段一平在他的《韩州四治三迁考》和《〈韩州四治三迁考〉补证》中,对韩州的4个治所逐一进行了考证。他认为,韩州最早的治所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浩坦乡的城五家子古城。第二个治所白塔寨,位于现在昌图县三江口镇的庄稼窑村。该村的村北有“小塔子”的地名,附近还有“东大城子”“西大城子”地名,考古调查时发现这里在历史上发生过水侵灾害。
第三个治所柳河县就是现在的昌图县八面城城址,从其地理位置上看,这一治所处于辽金时期从开原向北到五国头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交通要道的西边,确实不是“冲途”。此后,治所又被迁到了九百奚营,也就是现在的吉林省梨树县偏脸城城址。
城址仅存东墙部分墙基,其他遗迹已无法探查
根据段一平的考证,韩州于辽代晚期迁到现在的八面城,此后在金海陵王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迁到吉林省梨树县偏脸城址。
从辽末到金初半个世纪左右时间里,我国北方的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女真人在阿骨打的带领下迅速崛起,一举吞并辽王朝在北方的大部分疆域,然后开始大举进攻中原的北宋王朝。在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俘虏了北宋徽钦二帝。
金兵押送徽钦二帝北上的记述散见于《金史》《靖康稗史》等文献资料当中。
根据记载,周向永整理出了金兵押送二帝北上的大致行程。
金太宗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农历二月,徽钦二帝被金廷贬为庶人,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当年农历四月,由宗翰、宗望两名金国大将押着北上。这位宗翰就是人们在评书中常听到的非常熟悉的金将粘罕。当年农历十月,二帝从金燕京(今北京)被押往中京,金朝的中京在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
第二年农历七月,金太宗又决定将二帝押往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在出发前,给贬为庶人的二位宋朝皇帝册封,封为父的赵佶为昏德公,封为子的赵桓为重昏侯。当年农历十月,将二帝迁到了韩州,即现在的昌图八面城。
此后,在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又将二帝押往鹘里改路,也就是现在黑龙江省依兰县的五国头城。这样算来,北宋徽钦二帝在昌图八面城羁押了近两年。
周向永说,昌图八面城城址位于一处台地上,在1000多年以前辽代韩州迁来之前,这里是周围几十里范围内最为敞亮的地方,附近的柳河也曾被引来作护城河用,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考古调查显示,八面城城址为土筑方城,东墙长740米,北墙长910米,南墙长830米,西墙长747米。
由于城址所在地为居住区,城址大部分被夷为平地,调查时发现城的东墙因为上面有一条车马道通过,其墙基才幸存下来,另外在东墙与南墙的转角处,有一土筑的台形设施,高约4米,应该是当时城东南角的望设施。
多年来,这里出土的辽金时期文物很多,包括碗、碟、盘等瓷器以及各种陶器。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初年,吉林将军富俊曾在八面城中得到一面出土铜镜,镜背面有“韩州刺史”四字铭文。1958年,当地农户在翻地时,曾经发现一枚“柳河县印”的铜印。
目前,铁岭市博物馆中展出的一件重要辽代文物出土于八面城,这是一枚契丹大字铜印,有关专家验证,认为是辽代驻守韩州官职较高的契丹军事长官之印。
记者注意到铁岭市博物馆展出的图片资料中,有依兰县“坐井观天遗址”的图片,那么八面城能否找寻到当年关押北宋二位皇帝的遗迹?
周向永说:“由于近年来的城市开发建设,城址内已经少有未经扰动的地方,找到当年遗址的希望非常渺茫。”
1989年,八面城城址已经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帝落难时的遗物犹存,“乾隆年”造的大钟为重要遗物
在专家指导下,记者查阅《宋史》。金在俘虏北宋二帝的时候,同时还抢夺了大量财物,史载靖康二年“夏四月庚申朔,大风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蓄积为之一空。”
据介绍,即使是在迁往韩州过程中,同时被押往那里的北宋官员人等还有3000多人。
这支庞大的北上队伍沿途留下不少的典故传说。如昌图的亮中桥镇,传说其镇名的由来就是徽钦二帝经过这里的一座桥而得名,“亮中”就是“两宗”的谐音。
辽宁省博物馆最近推出的“古代辽宁”展览中,展出了馆藏的大型文物“卤簿钟”。据王明琦在《卤薄钟年代研究》记载,这口通高1.84米,刻有“大清乾隆年造”几个字的大钟是北宋末年所制,“大清乾隆年造”是后代人刻上去的,几个字只能表明此钟曾经流入过清宫内府。
钟身除这几个字外,其下缘朱雀开光的火焰珠左侧靠近口沿处,由右向左斜刻一行“右街僧官(押)宛平县仰山院(押)”,这一行小字为人们进一步揭示了这口大钟的年代,因为金王朝在海陵王的正隆二年(1157年)实行铜器验记制度,而仰山院这一寺庙被金世宗赐名栖隐寺的时间是大定二年,即公元1162年。
有关专家对钟面图案进行了深入研究,钟面图案共分六层,其中三层铸有人物车马,第一层是卤簿仪仗,有两头象,5辆车、辂、舆,30匹驾马和装具马,86名文武官员;第二层是仪仗队伍,有59名官兵,7匹装具马;第三层是宫阙仪卫,有57名仪卫官兵,6匹装具马。在卤簿钟的图案中,专家注意到其中有一座下开五门道的城门楼。研究宋史可以发现,北宋王朝只在最后九年当中才在汴梁宫殿中建了一座五个门道的城门,进而将其铸造时间推定为北宋末年。因而,这口卤簿钟应该是当年金兵押解宋帝北上途中的丢弃之物。
契丹文官印
铜铸,边长8.2厘米,厚1.8厘米,通高4.6厘米,印呈方形,板条形柄,印周边呈慢坡状,印面凿刻契丹阳文两行,印文不详,制作较为规整。1963年,在昌图县八面城镇韩州城址出土,辽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