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信息
一枚神秘的古代官印
来源:中国铁岭网 | 2018年01月09日

印,是身份的象征和一种凭证。俗话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也就是说,不论是代表官府的公务还是民间发生的往来,都要有凭证。统治者管理国家、下发政令,往往要下发各种官文书,作为官府管理凭证的官印便随之产生了。据《周礼》记载,这大约是在西周时期的事。不过那时不叫印,而称“玺”,到秦始皇时,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可称“玺”,皇帝以下,只有称印或章了。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枚官印,说它神秘,是因为它从发现至今,已经有20余年了,可印文还无人识得,只知道是由辽代契丹人铸造的契丹大字铜印。

这枚契丹大字铜印出土在辽河平原北端的昌图县八面城镇内。1983年6月,八面城镇农民在古城内挖自来水管道时,意外地挖出了这枚铜印,经当时的八面城公安派出所转交给县文物管理部门。印为铜铸,面呈方形,边长7.8厘米、厚1.9厘米。长方形直柄,柄长2.9厘米、宽1.5厘米、高2.7厘米。重1.1公斤。印文为契丹大字九叠篆,共四字。前两字不能解读,后两字当为“之印”,印纽上刻楷体的“上”字。

出土铜印的八面城是一座古城,它是辽金时期一处重要的州城所在,即辽代的韩州。它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和北方军事重镇。城为土筑,略呈正方形,每边长在850米左右,北墙最长,达911米。由于八面城镇就建在古城之上,所以城墙多被毁掉,仅局部尚有遗迹,不过由于城内外有一定的高差,城内高于城外,所以来这里观看古城,还可以见其大体的轮廓。多年来,城内出土了大量辽金时期的文物,有陶器、瓷器等生活用具,以及铁铧、铡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还出土了大量的铜钱,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城内还经常发现有火炕、灰坑、灶膛等遗迹暴露于地表。据载,清道光年间,于城中掘出一八面石经幢,上面依稀有字,因此,有人认为八面城之名即由此而来。韩州在辽金的历史上是个重要的州城,但最初并没有设在八面城,而是经过了几次的迁徙。据金人王寂所著的 《辽东行部志》记载,韩州在历史上有过四治三迁,八面城是韩州第二次迁移的第三个州治,除出土了这枚契丹大字铜印,还出土过“柳河县印”和背书“韩州刺史”的铜镜。

辽是契丹族人建立的国家,契丹是活动于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的游牧民族,属东胡族系,魏晋时见于史书,隋唐时结成部落联盟逐渐强大。公元916年,由耶律家族的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建国。辽建国后,除了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民族特点的统治制度外,还致力于发展经济、文化,使辽国很快的强大起来。辽国的疆域,自阿宝机建国后对毗邻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征战,版图不断扩大,到太宗耶律德光时,辽已拥有“南至河北、山西北部,西致阿尔泰山,东至日本海,北到外兴安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契丹大字,契丹小字都是契丹族创造的文字。在辽代时与汉字一起使用。这枚契丹大字铜印出土以后,铁岭专家先后向国内研究契丹文字的专家请教,试图解开铜印印文之谜,到底是那一级官员的印信呢?据已故的辽宁省博物馆古文字专家闫万章先生确认,是一枚契丹大字的印章,印面的文字共为4字,自右向左顺读,第1字可释为“都”字,第2字不识,第3字可释作“之”字,第4字闫先生在《锦西西孤山出土契丹字墓志研究》中,释作“印”字;国内另一位著名的契丹字专家刘凤翥先生看了印模之后,推测认为可能是“都统之印”。这二位先生介绍,在我国已故的古文字学大家罗福颐先生那里,曾藏有契丹大字印模,其中有一印模与此印完全相同;只是印文还未完全识得;还有一位国内名气很大的专家史树青先生,看印模后,他认为这枚印章是军事用印,印面较大,官职较高。但印面的契丹大字仍然不能辨出。

虽然在请教了这些著名的专家都没能把这枚契丹文字的官印识别出来,但除了更增加了官印的神秘感外,人们还是从中悟出了一些玄机,或如史树青先生所言,官印的主人,也许就是辽代当时驻守韩州的一位契丹族的大将,从而折射出韩州作为辽北地区一座重要的辽金州城,在千年前的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上和文化上的一些信息。相信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总有一天会识得印文的本意,正确的解读它。

不过有一点我还是不得其解,古代的印绶是要随身携带的,印信何以埋于地下,这位契丹将军如果丢失官印,肯定是要罢官的了。当然不排除辽代晚期女真崛起,与契丹统治的地方州县争夺城池,战争一定是十分惨烈的,这位铜印的主人或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吧?

浏览
辽ICP备2022005717号-1 铁网管备0020140 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tlwhjma001@163.com 举报电话:024-72215601
主办单位:铁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网站地图
地 址:中国辽宁省铁岭凡河新区
联系电话:024-72215601 网站标识码:2112000002

辽公网安备 211221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