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过去,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人民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而在生态环境、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安全稳定等方面都抱有更强烈的期待。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真切、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企盼。较之“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更能体现当前的中国国情。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关注的光圈变大了,问题的对焦更精准。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就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立足国内,也要面向世界。当代世界是开放、互动、包容的世界,当今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既是中国人民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满足本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应顺应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新途径和新选择,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贯穿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应生产更多绿色、健康的食品;提供更多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诚信、仁爱、友爱的品德等等。
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层面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增进民生福祉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